{{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用沐浴露真係衛生過肥皂?


#cmedtips
長文!有興趣就睇睇吧!原文轉載自Go green Hong Kong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家五口是共用一塊番梘洗澡的。不知道從哪年哪月的哪一天開始 (大概是我上中學的年代吧),母親大人不再買番梘,改為買沐浴露、洗手梘液。漸漸地,超級市場或藥房裡的貨架上有越來越多的沐浴露和洗手梘液,越來越少的番梘。番梘廣告亦早已經絕跡於各個傳播媒介。如被問及改用沐浴露和洗手梘液的原因,相信有不少人會告訴你,用番梘不衛生、共用的番梘上面會有很多細菌。奇怪的是,如果真的是那麼不衛生的話,那我小時候應該常常生病才對。但那個年代的我健康卻是出奇的好。最近幾年我改回用番梘洗澡,亦沒有發現因此帶來甚麼疾病。是因為我褔大命大?還是因為這些個人護理產品的生產商在利用我們對細菌的莫名恐懼來牟取更高的利潤?

護理產品的生產商鼓勵我們相信使用沐浴露和洗手梘液比使用番梘安全衛生。

可是,實情是這樣嗎?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提問:“是否每個家庭成員需要使用各自的番梘,或我們應該乾脆改用沐浴露?” 文章引用一學術研究, 該研究指出,就算使用受細菌污染的番梘都很難會導致細菌傳播。紐約時報描述該研究做的實驗: “… 研究人員將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接種在幾塊番梘上。接種細菌的數量比較在使用過的番梘上發現的細菌數量多70倍。然後,16個人被要求使用那些受污染的番梘洗手。” “洗手過後,16人中竟無一人的手被驗出帶有該兩種細菌。,” 研究人員如是報告。 “這項發現加上其他已經發表的報告顯示使用其他人用過的番梘洗手並無多大害處。” 為甚麼用帶有細菌的番梘洗手不會傳播細菌?道理原來很簡單。用番梘洗手其實包含了兩個步驟: 番梘的分子結構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一端是親水的,另一端是親油的。番梘起泡時親油的部份會“撿起”你皮膚上的油污,然後當你沖水時,親水的部份就會帶同被撿起的油污隨水離你而去。 即是說,就算共用的番梘上有細菌,都會在洗手的過程中被水沖走。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用沐浴露/洗手梘液並不是特別衛生的話,為甚麼這些個人護理產品的生產商那麼熱烈地向我們推銷沐浴露/洗手梘呢?這篇於美國網站 DailyFinance 的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點線索。 文章作者比較了每次用沐浴露和用番梘洗澡分別花費多少。結果顯示,每次用建議份量(兩茶匙)的Olay 牌沐浴露洗澡花費港幣 1.33 元;而每次用 Ivory 牌番梘洗澡則花費港幣1毫子。龐大的利潤促使個人護理產品的生產商出盡法寶令我們改用沐浴露/洗手液。

此外,常常有人說沐浴露比較潤膚,而番梘則會令皮膚乾燥。實情是,有很多番梘含有甘油或天然、甚至是能食落肚的油,因此潤滑程度能媲美沐浴露。好了,既然沐浴露/洗手液相比番梘沒有任何優勝之處,它們有缺點嗎?原來缺點還是相當多的。

首先,我們很難準確判斷要用多少沐浴露。很多人往往用得太多了,結果需要用更多的水將泡泡沖走。洗澡每多一分鐘就要多耗用19公升的水。 相反,用番梘就沒有這個問題,甚麼時候感覺泡泡夠多了就讓番梘離手。所以,用番梘除了方便以外,還省水。

其次,因為沐浴露是液體,它的體積和重量都比番梘大,所以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也比較高。盛載沐浴露的膠樽更塞滿堆填區和污染海洋(見下圖)。番梘在運輸、包裝和用後處理各方面都比較優勝。

最後,一起來看看產品的成份吧。大部分的沐浴露都是從石油副產品提鍊出來的,而很多傳統的番梘都是用動物或植物油脂皂化而成。沐浴露需要加入穩定劑,雖然這些化學品經過測試和認可用於人體上,測試的程序不包括探討長期使用的後果和研究與其他在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存在的化學品混合的反應。 舉個例子, 二乙醇胺 常常被加入沐浴露中營造其奶油狀的質感和多泡泡的效果。 實驗證明此物質會阻礙出生白老鼠吸收膽鹼,而膽鹼則是腦部發展所需不可或缺的營養。 高濃度的二乙醇胺會引致白老鼠體重改變和輕度的血、肝、腎和睾丸中毒。

我們只能得出以下結論:沐浴露對消費者沒有甚麼優點可言,又對環境造成損害,卻為為生產商帶來龐大利潤。所以。。。你準備好轉回用番梘了嗎?